- 欢迎加入官方Discord和Telegram群组!
- 我们正在删除政治内容页面,还您一个干净的H萌娘,净化社区的同时也可以让您认真学习和讨论性知识(?
- 不知道接下来该看什么?可以去查阅本站的优质条目
- 如果您在H萌娘上发现某些内容错误/空缺,请勇于修正/添加!编辑H萌娘其实很容易!(由于遭到破坏,自动确认用户外的编辑现在会先审核 )
- 有任何意见、建议、求助都可以在 讨论版 提出!
地球Online/寫作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 曹雪芹的看法
寫作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使用文字來記錄資訊、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
簡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寫作是鍛煉「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最直接且最低成本的方式。提升寫作水平不僅僅要掌握技巧,還要提升認知水平與思辨力。如果能精彩地思考,就一定能精彩地寫作、精彩地講解。
寫作不僅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還能發現和澄清思想。你以為自己已經明白了,實際上卻發現想法非常混亂。大部分人對於生死、宗教、道德、政治、藝術等的認識模糊不清,直到他們死去時仍是如此,甚至對於一些較為實際的問題,人們也難以弄明白。所有人都生活在持續的混沌之中,自以為在思考重要的問題,但其實是在思考思考本身。
思想化為語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內在語言是心靈活動,書面語言是物質符號,物質符號能使別人聽見看見,使看見這符號的人知道你的心思意念。
你不會知道我心裏想的是「水」,只有當我寫下「水」這個字你才能明白。寫作把作者的心靈變成物質,繪畫也是把畫家的心靈變成線條顏色固定在畫布上,雕刻也是把心靈變成一塊石膏、一塊銅或一塊大理石。這種代表藝術家心靈的物質不再單單是物質,它有超乎物質以上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把這種物質符號叫「媒介」,它就好像於是一個媒人,一個介紹人,把作者和讀者撮合在一起。作品出自作者的心靈,當它進入讀者的心靈時,就不再是一個介紹人,不再是一個第三者,而是讀者自己。
寫作能推敲琢磨反覆修改,而讀文學作品的人又能從容品味百讀不厭,所以文章往往比說話精緻、細膩,結構複雜而寓意深遠。只要不過分極端地發展文章的這種特性,它仍然是「白話文」,它的光彩可以照亮「話」,增加話的文采,它的特色可以成為「話」的特色,把「話」提煉升高。偉大的文學家是改進語言的人,甚至是創造語言的人。有些話我們本不知道應該怎麼說,看了某一篇作品才知道。有些話我們說了許多年,後來聽見某一部廣播劇或看過某一部電影,才知道有更好的說法。
思維密集度[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準備這個讀物需要的總時間除以閱讀這個讀物需要的時間就等於思維密集度。
例如:一個人以正常的思維速度邊想邊說一個小時,那麼聽他說這一小時話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思維密集度就是1;然而寫文章就完全不同,它可能需要經過修改和潤色,一個小時寫出來的文章,可能別人5分鐘就看完了,那麼這篇文章的思維密集度就是12。
寫一本好書可能需要作者從搜集材料開始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如果讀者兩個晚上看完,那麼這本書的思維密集度可能達到幾百。顯然,看一個具有高思維密集度的東西是很令人竊喜的事情。為了寫成一本書,也許作者要閱讀十倍甚至百倍的材料,親自採訪相關人員,前往世界各地調查,這還不算書中的研究結果可能是數個團隊花費無數的時間和金錢才能取得。但很少有人會每個字都看,通常能把正文看完就不錯了,很少有人會去研究那些小字體的註記。
句子可以無限長[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句話,短可以只有一個詞,長可以長到無止境。比如在一定的環境中,「看」可以是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不論多麼長的句子,我們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長。當然,實際說話的時候,句子是不會太長的。因為太長了,到後來會忘記前面的內容。
因此,可以把過於「概括、簡化」的內容換成「豐富、具體」的場景進行表達。例如:不是「那隻熊本來就很大,加上厚實的腳掌顯得更大」而是「那隻熊有OO汽車那麼大,腳掌就像一隻棒球手套那麼大」;不是「一隻狗」而是「一隻長捲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
- 最紙片:一個人,走在墓地里。
- 次紙片:一個男人,走在夜晚的墓地里。
- 紙片:一個青年男人,走在夜晚的墓地里,背後有些發涼。
- 略脫離紙片:一個青年男人,身材瘦高,走在夜晚的墓地里,雖然背後有些發涼,但還是強打精神不讓自己顯得太過畏縮。
- 脫離紙片:一個青年男人,身材瘦高,走在夜晚的墓地里,感到似乎有什麼在跟隨着自己,背後有些發涼,但礙於面子又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過驚恐,吞咽了幾次口水強裝鎮定。
- 更脫離紙片:一個身材瘦高的青年男人,臉上掛着比平時更佳濃重的畏縮表情,走在夜晚的墓地里,感到似乎有什麼在跟隨着自己,背後有些發涼,但礙於面子又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過驚恐,吞咽了幾次口水強裝鎮定地往前走,但手中涔涔的冷汗和不由自主加快的腳步卻出賣了他。
警惕西式中文[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西式中文是指受英語語法影響的中文,包括:語法、文筆、風格、用詞。又名西化中文、歐化中文、英式中文。經常出現在翻譯作品(譯者逐字直譯而忽略用詞習慣)、字數要求(為了湊字數)、公文(政治套話)、論文和匯報(嚴謹)。
漢語更容易與英語折中語法,因為兩者大體上都還是SVO結構。在英語中,會有帶着一個特別長的介詞短語修飾或定語從句的詞。這些結構用到漢語句法裏,句子也會有特別長的修飾(英化程度較低的漢語書面語裏,這樣句子往往會被拆成兩部分)。
可能有人認為,長音節的表達方式,會顯得比較恭敬和優雅;短音節的表達方式,反而顯得粗魯和不文雅。實際上,句子越短,就越容易被他人理解。例如:遇到危險時是大喊「救命」,而不是「請做出救我的動作」。
- 刪除不必要的詞:不加節制地使用這些字,會擾亂文意。因此,少出現「的、一個、性、是」。
- 隱含關係不用強制體現:少出現「被、所以」。有些情況可以把「地」改成逗號,擺脫主客關係。
- 不要濫用「進行」:把「對 A(名詞)進行 B(動詞)」改成「BA」。把「對A進行CB」改成「C地BA」。例如:是「我編寫條目」,而不是「我對條目進行編寫」。
寫作技巧[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簡單」才是王者技巧[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有些人平常能言善道,一旦提筆寫作卻一籌莫展,他們把寫作和說話看成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實際上,「說」簡化後就是「寫」(刪減許多字句),在電話上要說五分鐘的(五分鐘可以說一千字),寫信也許只要三五句。有些語句再重複一遍也無必要,因為看信的人可以重看一遍。這就是文學家經常主張的「簡練」。
對文章的增刪潤飾不要過分,不要極端發展。如果修飾能增加忠實,修飾是必要的,如果修飾能招致虛偽,修飾就是多餘的。過分修飾,無論用文言或白話寫作都足以傷害作品。而白話文學更不容矯揉造作、雕琢堆砌,那不僅傷害作品,也傷害了語言。
「豐滿」才是情感表達[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把「話」寫成「文章」,作者有理由增添字句。因為面對面說話的時候有手勢、聲調、表情幫助表達,寫在紙上,這些都沒有了,你得增加字數來彌補損失。多寫幾個字、多寫幾句話,才可以把你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例如:表示驚訝興奮之情,寫下來就是「你猜我昨天遇見誰?我遇見小張了!想不到吧?」
網絡寫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網絡寫作指在網絡平台上的寫作。隨着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養成了從新媒體獲取信息的習慣,很多人早晨起來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而是打開手機看看有什麼新鮮事。所以很自然地,寫作的陣地也從報紙、雜誌轉移到手機上的微信、微博、朋友圈、微信公眾號、自媒體這些上面來。
流行的社交媒體傳播介質包括了博客、vlog、播客、維基百科、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oogle+、網絡論壇、百度貼吧等。
- 狀態更新:指在社交媒體上的寫作。其初衷是讓你與朋友分享最近的動態。隨着網站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狀態更新做各種各樣的事,例如:發照片、分享網站連結、發佈政治聲明、轉發笑話等等。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以外,你幾乎可以在社交網站上發佈任何內容。
- 編輯修改:如果有不完善的內容,那麼可以進行修改與更新。
- 轉發:把別人寫的文章轉發給其他人看。
網絡寫作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寫作過程中,你會發現把想法轉換成文字後,想把心裏明白的道理寫明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會強迫你學習和閱讀,否則寫上一段時間就沒有什麼東西可寫了。
當你以前的積累和心得都分享完了這後,這時你會發現已經寫不出來什麼東西。如果你還想繼續,這時候必需強迫自己堅持「閱讀、思考、實踐」,必須保持大量的吸收才能繼續輸出一些文章。
社交媒體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絡平台。社交媒體讓用戶享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和編輯能力,自行集結成某種閱聽社群。它能夠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包括「文本、圖像、音樂、視頻」。例如:寫博客、寫書評、寫影評、寫百科。
個人歸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教科書+著名作家的經驗
文體[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文體只是寫作方式上可能會有些差異,把語言基礎打好,其他的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晚都要涉及。
結構有兩個很重要的價值;一是承載內容,二是符合讀者的心理特徵。
一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都要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體裁來表現,沒有體裁的文學作品是不存在的。
研究表明,與其他體裁相比,記敘文的總閱讀時間更短,回憶成績更好。讀者在閱讀記敘文時可以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推理加工,相對較容易;而說明文通常涉及新知識,並且與讀者生活經驗不同,文章內容邏輯性強,推理加工過程難度更大。
文章體裁[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記敘文
- 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記敘文表述的是豐富的事件發展過程,生動而且情感深刻,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並推測事件的發展,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事件和角色的行為意圖是建立情景模型的關鍵點在閱讀記敘文時,讀者對每個故事情景的建立都包括在什麼時間發生、在哪裏發生、包含了哪些人、與前面事件之間有何因果關係、與人物的目標間有何聯繫等維度。隨着故事中的每個事件或行為得到理解,在獲得新信息時,如果新信息與情景模型不能形成連貫關係,會使當前的節點失效,新的節點被激活。
- 說明文
- 通常用於解釋、總結、說服一個主題或事件。常見的有科普、廣告、信息、乾貨文、經驗分享、報紙文章、大學論文、商業備忘、書信。寫一篇說明文,總結或結語一般放在開頭而非結尾。必須先告知讀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撐觀點的事例或細節,不要讓讀者猜測作者的中心思想。
- 議論文
- 人很容易就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評論。小到對一頓飯的評價,對一場電影的評論,針對一條新聞的評論,對某個公眾人物的評論,大到對環境、政策、國家大事、國際局勢的評論。人們通過評論和表態,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加強跟外界的交互溝通。很多人寫作的原因可能就是想表明自己態度。常見的有評論、聲明、說理。在一般人心目中,說理的文章比抒情記事的文章身價高些,好的議論文還可能是結束爭辯的文章。一個人之所以要發表意見、提出主張,多半由於想影響別人的想法,接受文中的主張。因此,議論免不了「爭論」。
- 應用文
- 因為應用性文章是用來說明事實,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它強調信息的「簡練、準確、有條理」。常見的應用文主要是機關公文,像工作匯報、邀請函、報告、計劃、批示、通知、書信、啟事、電報、新聞、廣播稿、申請書、決議等。應用文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尊重格式,往裏填充具體的內容即可。
文學體裁[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詩歌
- 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如果散文是談天,詩就是唱歌。作為文學作品的詩當然是沒有曲譜的,它的音樂性藏在語言本身里,詩人的專長是把語言的音樂性加以發揚利用,使文字效果和音樂效果相加或相乘。作詩叫「吟詩」,詩的定義有一條是「文之成音者也」。
- 散文
- 抒發作者真情實感的記敘類文學體裁。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凡是獨立於小說,戲劇,詩歌等幾大體裁之外的,都能歸入散文範疇。記敘文以事件記敘為主,散文以敘事抒情為主。抒情文以情為主,它可以由事或理引起,但情「淹沒」了它們。
- 小說
- 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 戲劇
- 一般分為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劇本是舞台表演或拍戲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劇中人物進行對話的參考語言。
文章結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文章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也遠不只這幾種。結構的選擇和內容排序,都要服務於讀者,例如:製造出懸念、衝突、矛盾等效果,是要讓故事精彩起來,調動讀者的情緒,甚至達到共鳴。讀者不想知道的信息,就不要出現,跟故事無關的內容提都不要提,就算你覺得這段文筆不錯很有深度。真正讓讀者爽的是心中的期待得到滿足。
- 總分式:先總概括,再逐條展開寫分論點。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都需要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將核心內容放在記敘文的開頭,開門見山點明文章的中心,並結尾處加以強調。詳細描述經過部分,開頭和結尾部分儘可能一筆帶過,以「10000字」為例:2000字左右是開頭,6000字左右是過程,剩下2000字左右是結尾。這和人們的閱讀習慣有關,沒有人喜歡為一個故事高潮等好久,也沒有人喜歡在以為作者要結束的時候看到長篇大論。有兩個變體包括:分總(先明確寫出個條分論點,再總概括)、總分總(先總概括,然後分寫,最後再總概括)。
- 並列式/模塊式:在同一主題下,展示幾個相互關聯或並行版塊的結構方式。從多個角度來進行寫作,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它們雖然在細節上表現不一,但指向同一個中心,相互之間並不存在遞進或相互隸屬的關係。各種細節、場景、故事片段都可以拆解重組,不會影響文章整體主旨和閱讀效果。
- 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公與私等對立。
- 遞進式/剝洋蔥式:內容逐層深入,將事實一層一層地揭開,直至真相核心,多用於解釋性報道。可以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懸念、疑團來推進故事情節,從而推動觀眾情緒。例如:從現象到本質,從因到果,從一般到特殊,從部分到整體。但如果真相和手法的不對等,對讀者的承諾落空了。以《走近科學》為例:一個村子裏發現神秘反光,各種鋪墊、懸疑、驚悚,最終發現是一面鏡子。
表達方式[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寫作時要考慮文章的框架結構(文章中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結構起到承載內容、主題、語言的作用。如果沒有結構,整篇文章就很零散,很臃腫,而且整體也寫不長。有些人能夠把題目和開頭內容寫得新穎有趣,吸引讀者;但是讀者深入閱讀下去後卻發現,作者沒有一個整體脈絡;越到後面越看不下去,最後不得不放棄閱讀。
一篇文章往往會用到多種寫作手法,包括敘事、議論、評論、虛構、感慨。如果它們都服務於一個主題,內容連貫,讀者是不會覺得混亂的。因為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都能支撐主題,內容顯得很完整、很連貫。文章可以用到多種表達,可以由故事偏離出去發感慨,甚至跳脫出去講另外一件事;但所有表達的意思要連貫,不管跳出去多遠,最後一定要回歸到主線。
記錄/記敘/敘述/記實[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它多半是記載、錄入確切發生的故事或者切實存在的人物。記錄是對紛繁資料的匯總,也是對腦袋裏凌亂想法的梳理。有些記錄往往是第一手的資料,所以是非常寶貴的。只要有基本的思維表述能力,就能完成記錄工作。至於記錄最後呈現的內容,每個人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
儘可能記錄「真實」的事物,因為所記非真既沒有參考價值,也會混淆視聽,使讀者產生錯誤的判斷。當然,世界是複雜的,如果知識不豐富,眼光不銳敏;那麼你以為寫的是真的,也許是假的。儘可能記錄「有用」的事物,可以供讀者參考,最好有教訓意義;作者應該承認不少瑣細的常態,沒有或沒有明顯的用處。記錄的文字儘可能「分主次」,有用的(值得說值得聽)可以多寫,詳寫,無用或用處很小的要少寫或不寫。
- 記錄自己:日記或筆記
- 記錄別人:傳記或回憶錄
- 記錄事情:故事或傳說
- 記錄時代:歷史或史詩
表態/議論/說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首先要弄清事實,不能就一件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表態;其次要觀點鮮明,別人都說過一百遍的話,再重複一遍就沒有必要;最後要條理清晰,我有三條意見,就是一二三,我有五條理由支持這個看法,就是一二三四五。如果用記錄的方式來表態,只記錄作者的情緒,一定會寫成混亂的一團,毫無觀點可言。
每個人的經歷也許相似,但絕不完全相同;從主觀的角度看「理」似乎沒有高下之分,但從客觀的角度看則不然。
- 下定義:降低抽象的層次。因為抽象名詞的包容性沒那麼大了,涵蓋面沒那麼廣了,可能露出破綻來了,所以你就有機會反駁別人。
- 事實:事實是客觀的,能被證明是真還是假。觀點是一種視角的看法、價值判斷、個人喜好。以「雪糕」為例:它是牛奶製品做的,這是事實。好吃是個人情感的表達。
- 選擇:讓別人能夠分辨什麼是「重要」和「不重要」。能增加新知的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的是不重要的。有大用的是重要的,有小用的也是重,只有簡直想不出有什麼用處的是不重要的。
抒情[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包括喜怒哀樂。不是為了具體的事,而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表現是主觀的;所以敘事不宜詳細,甚至有時不必清晰。多寫少寫,用什麼形式(散文、詩詞等)都可以;但是感情要真摯,弄虛作假和無病呻吟使沒有價值的,而且不能感動別人。最好讓感情升華(如憂國憂民),像愛權勢、貪財貨、好享樂等都是不健康的。
有人會借景生情,有人會因事生情,有人會莫名其妙生情。現代人工作節奏快,社會活動多,生活壓力大,每天都有很多感慨無處表達。通過寫作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歌頌、感慨、情緒),是對自身情緒的紓解;同時,把感情和感受融入文章里,也更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共鳴。例如:親情、友情、世情、愛情、思古之幽情、出世之逸情、慷慨之豪情。不同的人做同樣一件事,給你的感受絕不相同,例如:你要睡着了,有人怕你受涼,拿件大衣替你蓋上,那人是父親,是母親,是老闆,是朋友,是同性朋友還是異性朋友。
- 使用感嘆詞:吧、呢、嗎、呀。例如:母親啊!你的愛是多麼偉大呀!我該如何報答你啊!
- 使用比喻:讓自己的心情具體化。例如:這次旅行成了我回憶盒子裏珍貴的寶藏,在以後成長的時光里,總是忍不住拿出來細細翻看、回味。
- 誇張:讓自己的心情,或某些場景誇張化。例如:當我打開成績表的時候,原本輕如羽毛的紙片頓時變得千斤重。那紅色的、大大的「零」字映入眼廉,刺得我雙眼直發疼。
- 問句:講出自己的內心的獨白,既可以問人,也可以問別人。例如:天呀!為什麼我當時要這麼做呢?現在落得如此結果,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來補救呀?
描寫[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描」和「寫」原指畫畫,現在作家用文字作畫,把人、物、情、景寫得「歷歷如繪」。寫景的方法用「描」,好的描寫可以使我們對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好的描寫使我們對陌生的事物恍如親見親歷。描寫是寫自己心中的事物,而不是眾人眼中共見的事物;寫出的是一種精神,而不僅是物質構造。
從前愛字的人看見一張好字,看見名家書法,光是這樣看看實在不夠,愛字的人拿很薄的紙鋪在原跡上,用毛筆,用很細的線條,把字的輪廓描下來,描出一個一個空心的字來。愛字的人就有了一個副本,這個副本叫「雙鈎」,雙鈎是「描」出來的。其他愛字的人看不見原跡,只看雙鈎,從雙鈎中去溫習他以前所見到的原跡,想像以後可能見到的原跡。
- 比喻:最容易是用直接描寫事物(多半很難出色),難一點是把這句平凡的話比擬成另一事物。詩人曾經用流水比喻許多東西,以「光陰如流水」為例:取其一去不返。
- 烘托/烘雲托月:不直接寫我們要寫的事物,而去寫那事物引起的反應。放開你要描寫的主體,圍着它的四周打主意。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寫或不易直接描寫的地方。以「看臉色」為例:看見大家的神色,就知道這裏剛剛發生過一件可笑的事,或是令人憂慮的事,成語有「面面相覷、相顧失色」。電影常在恐怖的事件發生時去特寫許多人的臉,惡人把好人吊死,導演「不忍」把好人絕命的樣子照出來,就去照在場目睹的人,照他們的臉,照出憤怒、恐懼、哀痛,痙攣抽搐。
- 想像:可以用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進行比喻。例如: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描寫音樂,後來出現了「珠走玉盤、水行花底」的成語,用來形容美麗的聲音。有時候,整篇作品都是想像的產物,有一些作品,寫實際生活,僅在部分細節用想像來加強描寫。例如:白蛇和許仙的戀愛故事,除了地名,全屬虛構。
說明[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用簡單明了的文字把問題解釋清楚。例如:向不懂的人解釋清楚一件事;生產廠家跟用戶介紹產品怎麼用。以「標題」為例:5分鐘教會你用手機拍照;為什麼牛奶比豆漿更有營養。
寫作中,說明往往被放置在評論、抒情、說服、總結這些之前,作為回顧或者鋪墊。一篇評論性文章,不能上來就評論,需要簡單陳述事實;一篇抒情散文,要先把事實說清楚,不管是景色、令人感動的人和事,都需要簡單說明。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 時間順序:彼此存在「時間先後、因果關係」,因在前,果在後。例如:日程表、甘特圖、解決步驟、產品生命周期。
- 結構順序:實物就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非實物就按照慣例。例如:SWOT: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
- 重要性順序:按重要性分組,重要在前,重要性原則以聽眾為導向。
修辭格/常用修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修辭是為了強化表意,而非為了分析表意。古希臘文化中所指的「修辭學」一般是作為基礎表達的附加品,使一個已經完善的論點在表達上更容易使聽眾接受、能夠調動起聽眾的情緒,通常用於演講、辯論中。
為了勸服聽眾而採取的特別的說話技巧,就可以被稱為「修辭」,而修辭學則是研究修辭技巧的實際應用和現實反映,比如在演講、辯論、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的具體體現,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聯,修辭手法、修辭內容與意識形態、社會思潮的關係,對讀者聽眾的實際影響等。現在的修辭學,已經逐漸擴大到超出了普通語言修辭的範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轉向視覺符號(特定標誌、電影)的範疇,所以可以說修辭學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語言範疇的。
掌握修辭學可以大大提升政府幕僚進行政治遊說與宣傳的效率。修辭格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是非常牛逼的,例如:排比可以解開較輕程度的誤解,比如不是oo而是xx,重複三次。為了讓讀者感受到他們原本感受不到的東西,如果感受不到,就是失敗;如果感受無聊,就是多餘。
在語義學裏,作為統合概念的「修辭」是不存在的,修辭手法所導致的效果也是不會討論的;但是特定的修辭手法在語義學(及語用學)里是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例如:反諷和比喻。消極修辭是注重概念(蘋果是一種水果),內容明確、通順的修辭;積極修辭是注重體驗的修辭(這個蘋果圓圓的,像個球),它分為四大類。
材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比喻/打比方: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
- 映襯:揭出互相反對的事物,來相映相襯的辭格。例如: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 摹狀:摹寫對於事物情狀的感覺的辭格。要麼摹寫視覺,要麼摹寫聽覺。例如:香噴噴的蝦麵、呆呆地坐着、嘩啦嘩啦翻課本的聲音。
- 雙關: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關顧表面和內里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辭格。恰當地運用雙關手法,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另一方面也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包括諧音雙關、語義雙關。例如:請舉一個生不如死的例子,不舉。
- 引用:引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明引法」和「間接引用/暗用法」兩種。
- 仿擬: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擬特種既成形式的辭格。例如:默默無蚊的奉獻。
- 拈連:利用上下文的聯繫,巧妙地把適用於甲事物的詞用於乙事物。例如:微風輕輕地吹,吹動了這姑娘的衣角,也吹動了她的思緒。
- 移就: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法。例如:熱情的紅花、寂寞的梧桐樹。
- 對比: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
意境[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比擬:沒有直接描寫喻體。「擬人」和「擬物」的區別在於謂詞形容人還是物。例如:思念蔓延開來、星星大吃一驚。擬人是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 諷喻:假造一個故事來寄託諷刺教導意思的一種措辭法。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
- 示現:把過去、未來、想像,說得好像真的一樣(親身經歷)的辭格。例如: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我是多麼想看到大陸與台灣的分裂局面結束,看到祖國的統一。到那時,台灣的同胞們全到北京來遊玩,我雖然年老,但我要陪你們一同登長城,一同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我也可以到台灣去……那將是多麼愉快幸福的團聚啊。
- 呼告:對着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例如:天啊!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我?
- 誇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例如:追你的人都排到北京了!沙包大的拳頭!
- 倒反/反語:口頭的意思和心裏的意思完全相反的,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例如:你吃飯真快啊,都吃了1個小時了。
- 婉轉:用委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的辭格。例如:你是個好人。
- 避諱: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便直接說出,而改用他語來躲避掩飾或裝潢醜化。
- 設問: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為了突出某些內容,提醒人們思考。例如: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可以說無可奉告。
章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反覆: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句子。
- 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包括正對(從兩個角度、兩個側面說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關的關係,在內容上是相互補充的,以並列關係的複句為表現形式)、反對(上下聯表示一般的相反關係和矛盾對立關係,借正反對照、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本質)、串對/流水對(上下聯內容從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因果、條件、假設等方面相關聯,兩聯連接成複句,一順而下)。例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重複,哪怕是結構上的重複,都會令人產生足夠深刻的印象。例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層遞:從淺到深,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層層遞進的順序的一種辭格。例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非虛構寫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狹義上指用文學的手法來書寫有深遠的意義的真實故事。廣義上指一切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行為。
對非虛構或特稿而言,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必須的。如果你只專注於獵奇的、殘忍的、血腥的、滿足看眾獵奇心的故事,那它永遠稱不上一個好故事。
- 特稿:非虛構在新聞領域的具體的應用。
- 紀實:更強調文學性,也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
- 報告:比較特殊,追本溯源來講,非虛構和報告文學在概念上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報告文學進入中國後,被主流過分高舉,承擔了過多的宣傳功能,文學技巧被過度放大,細節也脫離真實,反過來解構了新聞性和真實性,從而失去文獻價值。報告文學到今日已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非虛構寫作的崛起。
非中立字眼[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新聞報道必須真實公正,要真實公正,必須冷靜客觀,要做到冷靜客觀,記者筆下的文字必須不染色,必須防止情緒和意見滲入。否則,記者筆下的事實就要扭曲、變形,與真正的事實不符。例如:情人眼裏出西施,西施一旦移情別戀,又成了蛇蠍,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尊敬一個男人,稱他為那位君子,那位先生,有一天憎惡他,又可以稱他為那個傢伙,那個壞蛋,他又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男人?西施、蛇蠍、君子、壞蛋,都染了色,都只能代表一種情緒一種意見,看不出真正的事實來。
- 一位記者寫立法院開會審查某一議案,某某委員「竟」未出席,總編輯問他:「你為什麼用這個『竟』字?你是不是認為他應該出席?倘若如此,你可另外寫一篇短評」。
- 報道聯考生棄權缺席的人數,不宜說「有三千人之多」,也不宜說「不過三千人而已」,三千人就是三千人。
- 報道一個經商失敗的人死了,只能說「身旁有安眠藥的空瓶一個」,不能說他「服安眠藥自殺」,除非法醫驗屍之後如此宣佈。
虛構寫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例如:小說、戲劇。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一般是小說家,甚至大家也會有一種誤解,覺得寫作就等同於寫小說,小說就等同於文學。
過去,從事小說創作的一般是專職作家,那時候,小說創作的範圍比較狹窄,發佈的平台比較少,小說的讀者也不是特別多。而現在,隨着自媒體的發展、移動終端的普及,人人都可以讀小說,人人都可以寫小說,這一變化帶動包括故事、小說等門類的虛構創作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目前社會對虛構創作的需求非常大,除了常見的故事、小說外,還有小視頻、網劇、電視劇、電影的腳本,話劇、舞台劇的劇本以及其他虛構創作的內容。虛構創作來源於生活,需要作者有較多的閱歷和較深的生活體驗;同時,虛構創作又要高於生活,需要作者掌握敘事技巧,有深度挖掘和二次創作的能力。
故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故事建構在一種結構合理的原則基礎之上。作家們往往先打草稿,一遍又一遍地增刪修改,讓故事的雛形慢慢浮現。
- 基本
- 立意:指想法或萌芽,慢慢會演化成為故事發展的平台。最令人信服的開頭可以表達為「如果……將會怎樣?」系列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會引出更多的「如果……將會怎樣?」的問題,層層推進,把答案整合起來就能形成故事雛形。立意不一定要高明,但要發揮作用才行。如果你還沒有把一個想法發展成為立意就動筆,你打草稿時會一直備受折磨。
- 人物:寫作離不開人物,每個故事都要有一個主角。主角不必是我們喜歡的角色,但你必須將其塑造得有血有肉。
- 主題:主題就像是把煙霧收進瓶子裏,很有挑戰性,但你可以做到。不要把主題跟立意混為一談,主題是故事中描寫的真實的生活。主題可以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也可以是對人類生活的某一特定看法。「他究竟想講什麼?」是讀者看完故事的,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 故事結構
- 因果關係:什麼在先,什麼在後……依此類推,為什麼這麼安排。不能隨意來安排,而是要按照一定的預期與標準編排結構。
- 目標:驅動着故事前進,避免主角原地踏步。通常來說,目標分成兩種形式:想要得到某物,逃離某物。
- 衝突:故事的主角想要完成某個目標,但他不能達到那個目標。作者需要安排各種阻力,這樣讀者會為主角擔心受怕,更投入到小說中去。任何故事裏主人公都會竭盡全力、排除萬難以達到目標。
- 角色:圍繞強大、有趣的角色展開。一般是主角。
- 結尾:具有衝擊力的結尾十分重要,對於一部小說來說,就算前面的情節結構都非常精彩和穩固,爛結局一樣會讓讀者失望。